不锈钢折弯加工的工艺流程
发布人:江苏密特科 日期:2025-10-10 人气:8
不锈钢折弯加工的工艺流程需结合材料特性与加工精度要求,通过系统化操作确保成品质量。以下是详细工艺流程及关键要点:
一、加工前准备
材料检验厚度与平整度:使用卡尺或千分尺测量板材厚度,确保公差在允许范围内(如±0.1mm);检查表面是否平整,避免波浪纹或翘曲。表面质量:观察有无划痕、锈蚀或油污,必要时进行抛光或酸洗处理。
材质确认:核对材料牌号(如304、316L),确保其力学性能符合加工要求。
图纸分析几何尺寸:明确折弯角度(如90°)、半径(R)、边长及公差要求。
工艺可行性:评估最小折弯半径(通常≥1.5倍板厚)、多道次折弯的干涉问题。
展开尺寸计算:根据折弯系数(K值)或中性层系数(如304不锈钢K≈0.3)计算下料尺寸,避免尺寸偏差。
设备与模具准备折弯机选型:根据板材厚度选择液压或数控折弯机(如160T压力机适用于6mm厚304不锈钢)。
模具匹配:上模:根据角度选择锐角模(<90°)、直角模(90°)或大半径模。
下模:V型槽宽度通常为板厚的6-8倍(如3mm板料选V18-V24槽),槽口磨损需及时修复。
辅助工具:准备靠尺、角度规、游标卡尺及润滑剂(如二硫化钼喷雾)。
二、折弯操作流程
下料与预处理切割方式:采用激光切割或水刀切割,确保边缘无毛刺、无裂纹;若用剪板机,需预留修边余量。边缘处理:用砂纸或锉刀打磨切割面,去除氧化层及微裂纹,防止折弯时开裂。
定位与装夹后挡料调整:根据展开尺寸设置后挡料位置,使用游标卡尺校准,误差控制在±0.1mm内。
侧挡料定位:对多边折弯件,调整侧挡料确保首道折弯边与后续边垂直。
板材固定:将板材紧贴后挡料,用磁性吸盘或夹具固定,防止滑动。
首件试折参数设置:压力:根据材料屈服强度(如304不锈钢σs≈205MPa)计算压力(公式:P=K×L×t²/V,其中K为系数,L为折弯长度,t为板厚,V为槽宽)。
速度:慢速折弯(如5-10mm/s),避免快速冲击导致材料回弹或模具损伤。
保压时间:折弯到位后保持压力2-3秒,促进塑性变形。
角度检测:用角度规测量折弯角,若与图纸偏差>1°,调整模具角度或压力参数。
批量加工连续折弯:对多道次折弯件,按“由内到外、由小到大”顺序加工,避免干涉。
过程监控:每折弯10-20件检查尺寸及表面质量,及时清理模具上的锌渣或铁屑。
三、后处理与检验
去毛刺与倒角使用锉刀或去毛刺机处理折弯边缘,避免尖锐边划伤人员或影响装配。对需要焊接的边角进行倒角(如C1×45°),提高焊接质量。
表面处理拉丝处理:用拉丝机在折弯面形成均匀纹路,掩盖轻微划痕。
抛光:对镜面不锈钢进行机械抛光,达到Ra≤0.8μm的光洁度。
钝化:通过酸洗钝化处理形成氧化膜,提高耐腐蚀性。
成品检验尺寸检测:用卡尺测量边长、折弯半径及角度,公差需符合图纸要求(如角度±0.5°)。
外观检查:目视或用放大镜观察表面有无压痕、裂纹或色差。
功能测试:对装配件进行试装,检查折弯部位是否干涉或变形。
四、常见问题预防
开裂预防:确保折弯半径≥1.5倍板厚,避免与轧制方向平行折弯。预弯时采用小角度多次折弯,减少单次变形量。
回弹控制:模具角度补偿(如目标90°时模具设为88°)。
折弯后用校正模轻压折弯边,消除弹性回复。
表面损伤避免:在材料与模具接触面贴保护膜(如PE膜)。
定期抛光模具工作面,保持光洁度。
五、工艺优化方向
数控化:采用数控折弯机,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多道次自动折弯,提高一致性。仿真分析:利用CAE软件模拟折弯过程,优化模具参数及工艺路径。
柔性工装:设计快速更换模具系统,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。